(第1/2页)
笔趣阁小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趣阁小说abschool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没人知道这个山镇的官名或者是学名叫什么?不像其它地方有个地名,像什么凤县、金城、八面坡、十里铺等,也许它生来就叫山镇,大家都这样叫,老话说:众人踩踏出来的才叫路。
有证可考,在大明一朝,这里没人居住,明县志上描述:……入得此山谷,行五十余里,末遇一村一人,仅见狼骸遗骨,百里外偶见山族,亦或三五畲人……。
那时,因为山里物产不丰,靠打猎、采山珍养活不了多少人,大山深处,除了坝子地有村落外,基本上就没有大面积群居的村〈镇〉落。
明代后期,大量的外洋物种推广到山里,如:玉米、山芋、土豆等,此类物种可以在旱地、山坡地上种植,而且产量高,有了食物,山里才弥漫开人间烟火。
从地形上看,这里是个山口,山里人往衢州、杭州常常出入此口,地理位置特别。
于是清初便滞留不少以收山货、打猎为生的棚民,后有偷垦山地的流民,还有指望玉米、山芋维计生活的灾民,也有躲避官府揖拿的犯民,人一众,逐渐形成山镇。
据传在乾隆盛世,这里曾被指定过甲长,造册十牌〈牌甲制,十户为牌,十牌为甲〉,近百户的规模。
至今,依然是百户左右,多年不见官府来查核,在官家的记录上,此镇为“落荒流民棚居,计百十老弱妇孺,无定所,无丁壮、无熟田。”整个是‘三无’地区,税吏都懒得进山,再说了,三省交界,归谁管理还不知,不必跟鞋过不去。
山峦叠嶂,南跨闽地,西至湘、赣,山中有汉家村落,客族土楼,山族木寨,当然也有千年顽疾-山匪。
山镇从来不招匪,许多人不解为何?
“孝敬钱粮?”
“不成!”
“通风报信?”
“不会!”
“哪……?”
细心人发现,镇上有几户人家十分古怪,不是说他们的性情,而是在生活方面,共有七户,都是女人当家,年岁不大,二十出头,三十郎当岁,有带孩子,也有孩子不在身边,相互热络,形同一家,都有一特点,姿色较好,已婚,男人不在家。
闲汉好多问:“男人在那里讨生活?”
女人们笑答:“生意人,天南地北。”
她们仿佛都靠纺线、织布、采山珍维生,生活极为安静、无忧,镇里人酸她们为,镇北七女。
不古怪?才怪!
相处时间一长都发现,这些人家,有时也有男人悄悄出入。
山里人爬灰、偷汉见怪不怪,可山镇就这点大,看背影就知道是谁,素不相识的山客,平日里都少见,竟然有幸被偷汉?这口味也太那个重了吧?
不错,这些人,应该就是土匪的家属。
山匪也不愿让相好的或者是婆娘,还有孩子,混在土匪窝里,可放在城里,见面难,更不放心。
山里有汉家山村,但那都是家族姓氏相连,不容外人。
山镇本来是外人杂居,方便藏身,只要不暴露匪号,安全无虞。
----匪亦有道:兔子不吃窝边草。
山镇本来安安静静,这几天,人来人往,有点气象。
都说人怕出名猪怕肥,自打张少掌柜名声在外后,这铺里就没安生过几天,有人来购货,有人来定货,也有人来请教,还有自称是来拜师学的“劣徒”。
更有甚至者,京城大内一太监,在白湘隆大人的陪同下,再次来到金县,竟然是为仿制一个香炉。说是,这香炉了不得,皇上“翻牌子”后,小太监就悄无声息地将香炉放置在将被临幸的妃子宫中,熏上催情香,妃子们以得到香炉为幸,爱死这物件了。
没承想,这香炉让毛手的小太监给摔烂了,皇上念旧物,再按原样铸一个吧!要说仿铸一流,非张家铁匠铺。
张应泉没有推辞,乘机要材料,什么都要,白大人此时不分青红皂白,什么都给,成车成车地材料拖进山,甚至上好的硝石都拖去两大车,是不是铸造用,不重要!当饭吃,当药吃,没几个钱的物料,天知道干什么?大太监高兴最重要!
仿造香炉这类活好打发,但有个物件让他动了心思。
一天上午刚开铺,来了一个汉子,高个、壮实,脸庞冷俊,目光犀利,一看就是练家子。
他大步迈进铺子,没说话,把背后的长布袋取下,往外倒,吭啷一声,喝!好一把十字弓!〈也有叫弩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