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1/2页)
笔趣阁小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趣阁小说abschool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李小永和高钰坤最终没有决出胜负,因为长江守军全线溃败了,苗刀营撕开了敌军的防线固然厥功甚伟,但是这一仗最大的元勋却另有其人。
前文当中有说过,敌军是依托于长江沿岸建立的防线,这种地方在兵家来说叫做绝地,古有项羽破釜沉舟,三万破敌四十万,他赵志明也想重演。绝地,意味置之死地而后生,守军退无可退,只能英勇杀敌,而敌军也只能堂而皇之正面对抗。
而且赵志明也不傻,还是给自己留了退路,那几条渡江大桥给他牢牢握在手里,真要打不过,他赵志明坐镇后方,一看情况不对,拔腿就跑,背后还有那么多小兵给他拖延敌军,到时候再让爆破队把桥给炸掉,万无一失。
毕竟李禹哲他们这帮逆贼又不会飞,难不成还能飞到他们后面夹击他们?
李禹哲不会飞,他的部队也不会飞,而赵志明已经忘记了,南菁城中还有一个对手,现在他将体会到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带兵打仗的本事了。
明面上推出李禹哲作为主攻,连着半个月淡化自己的存在,同时李禹哲接连不断地发起攻势,导致他们下意识地遗忘了朱棣。朱棣借此机会,逐渐抽调五千精锐明军,绕钟山,上宁洛高速,度燕子矶,跃八卦洲,于末世之中三天急行八十里路。
抄截敌军后方,他赵志明不是想留下逃生之路吗?对不起,现在没有了,眼下这支八千守军彻底沦为孤军,前后皆有人包夹,腹背受敌,再加上朱棣积攒的枪炮远胜于李禹哲缴获的三三两两,一时间火力也压制住了敌军。
明朝时候与朱棣交过手的将领都会发现,朱棣虽有善战之名,却喜欢用阴招。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,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。此正是兵法中所谓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。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。
长江一战敌军溃败,阵斩三千余,俘虏四千余,前线草包军官赵静泽战死,其余军官投降的投降、战死的战死,李小永率领数百人突破重围,于溃败乱军中闯了出去,
哦,说个有意思的事,赵志明也死了,没有人看到他是被谁杀的,脑袋给人砸碎了,就像是大铁锤抡到了核桃上,如果不是臃肿的身材和衣服都难以认出来。
这一仗,南菁城守军势力一举荡清,敌军主力部队全部消灭、收编,朱棣拿下了南菁城,往前七百年(公元1356 年)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,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,并改集庆为应天,建立明朝。
封建迷信哪怕到现在依然存在,所有起兵的都相信要想占有天下,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,应天就是这么一个地方,紫金山纵横南北,恰似巨龙潜伏,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,如虎盘踞,这就是龙蟠虎踞的来历。
右临大江,左临山险,三面环水,把山当成城,把江当成池,非常有利于步兵凭险据守。
此外在应天的前方还有一条长江,皇帝也是要看风水的,应天背山面水。在明之前,已经有六朝定都于此,地势险要,钱粮富足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产区,还兼顾着商业中心的作用,因为这挨着长江,占有了水利。
七百年前,朱元璋自南而北进行北伐,顺天应人,舍予其谁!
七百年后,朱棣复生,重新占据南菁城,朱棣还记得李禹哲那天上的那道奏折里的一段话“定国都于金陵,可以向南拓地,若向北拓地不利,可守江淮。以江南之财力,足以保证南朝半壁的安全。”
其实赵志明输的不冤,大明开国双壁亲自正面攻坚,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封狼居胥的皇帝绕后袭击,倘若他知道他的对手身份,也能聊以自慰了。
朱棣的军事能力被很多人忽略了,都知道他篡位、迁都、修《永乐大典》、郑和下西洋,五征漠北也被后人说是劳民伤财,作为李禹哲成长途中的最重要的一枚影响因素,关于朱棣的治军治国能力,都不得不谈。
自明朝开国以来,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,打仗无数次,谈判无数次,打完再谈,谈完再打,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(后代称谓),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(蒙古古称),可是不管怎么打,就是没消停过。几十年打下来,蒙古军队从政府军、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、游击队,但该抢的地方还是抢,该来的时候还是来。